從胎動看寶寶健康

2007052512:50

初次感覺到胎動,相信許多準媽媽都和我一樣興奮,然而,胎動不單單只是在加深寶寶和準媽媽的親密感,更是一個用來評估寶寶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,附上"媽媽寶寶雜誌"電子報裡面的資料,準媽媽們一起來做功課囉 ^^

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~*

文/新光醫院婦產科蕭國明主治醫師

胎動是胎兒在媽媽子宮內成長的現象,也是寶寶健康的重要指標。準媽媽在十月懷胎期間內,除了定時至醫院做產檢之外,平常的日子裡,準媽媽也需隨時注意胎兒的健康,準媽媽可以透過胎動的測量來評估胎兒的健康狀況。胎動的多寡,也是告訴準媽媽腹中胎兒的安危。

胎動現象其實是早在準媽媽有感覺以前就已經發現了,特別是目前超音波進步,可讓準媽媽們在產檢時,經由超音波檢查,大約在10週至12週時即可清楚地看到寶寶在拳打腳踢、伸懶腰,或是做了一個大翻身等。

根據 Devries學者的研究,胎兒在妊娠八週以後,至少13分鐘就會有一次胎動,只是準媽媽感覺不到而已。準媽媽第一胎大約要到18週至20週,第二胎大約在16週至18週才會開始感到胎動,夜間尤其明顯。剛開始,胎動是很輕微的,感覺肚皮好像突然被電到了,又似乎像有人在敲門;有時候又有點像是腸子蠕動,慢慢地,準媽媽就能分辨出來了。

胎動的頻率與妊娠週數有密切的關係,隨著胎兒長大,胎動會越明顯與密集。懷孕至29週至38週為胎動最為頻繁的時期,接近足月時則略微減少。根據學者 Sadovsky的統計,在妊娠20週時,12小時的平均胎動為200次,在32週時則增加到575次,在40週時則減少為282次。原因是羊水在34週是高峰期,至此則逐漸減少,到足月以後羊水減少速度變快,再加上胎兒於此時活動空間相對縮小所致。

一天正常的胎動頻率及次數,一般為每小時3次至5次,12小時內胎動約為50次至70次。然而,一天之中又以早晨次數較少,下午6點以後增多,至晚上8至11點或睡前最為活躍。如有這種或類似的情況發生,則表示胎兒已有自己的睡眠規律,稱之為胎兒生物鐘。

胎兒的強弱及頻率,因個體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,有的 12小時多達100次以上,有的則30次至40次。若12小時內,胎動少於30次或一小時內胎動小於3次,則表示胎兒可能有缺氧的情形,準媽媽最好至醫院做詳細檢查胎兒情形。但有時在發生缺氧初時,胎動有可能是過於頻繁,接著才是變少的情形。

胎動頻率減少或停止,可能表示胎兒在子宮內有慢性胎兒窘迫的狀態,如缺氧等因素,應該緊急處理。如果胎動減少是發生在先前胎動正常的胎兒,則可能反映出胎盤功能的障礙,或顯示胎兒健康狀況有不良的變化,應盡快至醫院檢查,尤其在12小時無胎動,或一天胎動小於10次,或與前一天相比較,有一半以上減少的情形,則更應小心處理;如不予理會,可能會突然停止或胎死腹中。

胎動的正常與否,可透過準媽媽每天的計算,無論是在家中或上班、逛街、搭乘捷運或公共交通工具時進行,稱為胎兒運動記錄(Daily Fetal Mo vement Recording, DFMR),不需每天到醫院或使用任何儀器,因此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。不過,若單純以胎動來評估寶寶的健康狀況,則必須準媽媽要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胎動才行,通常是在妊娠6至7個月之後。

‧胎動記錄的方法

方法一:準媽媽在白天計算胎動,如能夠測得10次胎動,大致上就可以安心了。如在 12小時測得的胎動小於3次,或比前一天少50%,則應儘速就醫。

方法二:由學者 Rayburn提出的方法:每日分早、午、晚固定各一個小時如早上8點至9點,下午1至2點,晚上8至9點測量胎動。再將一日所測的三個時段胎動總數乘以4,即為胎兒一天12小時之胎動。若每小時胎動小於3次,則延長測量時間至6或12小時。如每小時的胎動還是在3次以下,就算不正常。

方法三:由學者 Grant所提出,即準媽媽每日撥出一段空閒的固定時間來計算胎動10次所需要的時間。可在飯後進行,若10次胎動所花的時間超過3小時,就要到醫院檢查。

由於胎兒也有固定的休息及睡眠時間,所以有時候比較不容易感覺到胎動,但胎兒靜止不動的時間最長不應超過一小時。若胎兒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沒有活動,可以馬上去吃點東西,或喝一些甜的果汁,或拍一拍、推一推準媽媽肚子,在正常情況之下,胎兒應會馬上恢復胎動。此外,巨大或規律的聲響、強光刺激等,均可使胎動增加。準媽媽健康狀況有時也會影響胎動的次數,例如:發燒生病、體溫持續升高,胎兒活動量也會減少,胎動次數也會應而減少。

每日胎兒運動記錄,是一個簡單又經濟實惠的方法,它不僅可即早監測胎兒缺氧或胎盤功能不足的情形,也可減少過度緊張而造成的疑慮。然而,一旦發現胎動有不正常或過少之情形,仍應盡早就醫,將可減少胎死腹中的機率。